您好,欢迎访问中欧体育官网!
10年专注环保设备研发制造 环保设备系统设计\制作\安装一条龙服务
全国咨询热线:400-123-4567
当前位置: 中欧体育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中欧体育全文实录|山东省“抓环保 促发展”百个典型案例新闻发布会

作者:admin 时间:2023-05-27 23:16:45 点击:

  中欧体育2022年7月12日上午,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省生态环境厅一级巡视员葛为砚,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孟繁华,省财政厅副厅长袁培全,省工商联副主席郭建礼,华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丁振波,介绍“‘抓环保 促发展’百个典型案例”相关情况并就有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省委宣传部新闻二处副处长陈琛主持,中央驻鲁新闻单位中欧体育、省直及济南市主要新闻单位参加。以下是新闻发布会全文实录:

  今天,我们邀请省生态环境厅一级巡视员葛为砚先生,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孟繁华先生,省财政厅副厅长袁培全先生,省工商联副主席郭建礼先生,华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丁振波先生,介绍“‘抓环保 促发展’百个典型案例”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大家上午好!近日,省生态环境厅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工商联编制印发了《“抓环保 促发展”100例》。下面,我向大家简要介绍典型案例的编制背景和主要内容。

  习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从根本上讲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要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关系”。山东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要求,深入践行习生态文明思想,带领全省上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握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使生态优先和高质量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不断用鲜活而丰富的实践来证明,抓环保,不仅不会影响经济发展,而且还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当前,我省正处于深化新旧动能转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建设美丽山东的关键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认真总结推广各地统筹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省生态环境厅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工商联组织开展了“抓环保 促发展”典型案例征集活动。活动开展以来,各市、各有关部门(单位)积极响应,将此次活动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重要抓手,认真梳理典型经验,总结提炼成功做法。按照注重典型性、实效性、可推广性的原则,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和专家评审,我们最终遴选出了一批“抓环保 促发展”的先进典型,以期通过这些案例,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鼓励先进、营造氛围,为落实“走在前、开新局”,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贡献力量。

  《“抓环保 促发展”100例》共分8章,典型案例100个。这些案例各具特色、各有侧重,既包括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坚持生态优先走绿色发展之路、发展环保产业培育新动能、提升审批服务水平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群众幸福感等统筹推进生态环保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进经验,也包括企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严格落实主体责任、持续加强环保治理、深入推进清洁生产、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的先进做法。这些典型案例用事实和数据切实证实了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是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下面我重点就遴选出的典型案例作简要介绍。

  第一章,抓改革创新,激发绿色发展活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对进一步强化各级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和政治担当,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激发绿色发展活力,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章共15个案例,主要包括:济南、青岛、潍坊等市以习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改革创新解决前进道路上的难题,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互促共进;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建立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引领区域低碳绿色发展;潍坊峡山、德州乐陵、日照水库等创新开展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协同推进的长效机制,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用好公益岗、打好“生态牌”,实现群众增收、环保增效;聊城、滨州等地统筹推进生态环境领域改革创新、探索构建服务型治污新模式,实施“蓝天环保贷”“环保管家”等创新举措,为企业履行治污责任提供支持等有关方面的做法。

  第二章,抓生态改善,厚植绿色发展底色。我省坚持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建设美丽山东,让优美环境和越来越多的“生态红利”转化为营商环境吸引力,成为地方招商引资的硬实力,吸引更多高质量项目和资金人才聚集。本章共12个案例,主要包括:各级各部门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蒙阴等地在“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和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东平湖等地聚焦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改善,做活“水”文章中欧体育,推进生态旅游产业发展;青岛灵山湾致力打造全国美丽海湾,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赢”;青岛等市低碳生活引领城乡建设新风尚,创新循环发展链条,走出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新路子;威海等市将良好生态环境融合文旅资源要素,变生态优势为绿色发展优势等方面的做法。

  第三章,抓环保产业,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生态环保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生态环保产业已成为我省统筹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本章共12个案例,主要包括: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财政、科技、生态环境等部门全面加强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推动我省生态环保产业迅速发展;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坚定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财政、金融等部门强化绿色金融支撑,充分发挥财政金融政策工具激励撬动作用,为全省环境治理和生态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金融支持;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着力构建生态工业链网,实现园区绿色高质量发展;青岛海大生物集团依托区位优势,发展海洋环保新产业等方面的做法。

  第四章,抓清洁生产,提升绿色发展质量。清洁生产是企业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能够推动宝贵的资源环境要素从旧动能当中转换出来,向发展质量更高、综合效益更好的项目流动。本章共9个案例,主要包括:各级各部门通过加强法规政策和技术支撑、组织做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制定清洁生产奖补政策等手段,大力推进企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烟台海阳依托海阳核电一期工程,打造全国首个核能“零碳”供暖城市,为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贡献可复制、可推广的核能供暖“山东方案”;信发集团等企业积极探索废弃物变成生产资料,破解“放错位置的资源”技术难题,变废为宝促增收等方面的做法。

  第五章,抓审批服务,优化绿色发展环境。生态环境行政审批服务是“放管服”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营商环境的重要方面。我省高度重视并持续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放管服”改革,创新建立引领性改革举措,全方位提升环评审批服务水平,在落实好重大项目服务清单制度、服务企业会商机制基础上,推出环评审批服务单、打捆审批、环评文件简化等新举措,真正为企业减时限、降成本,促项目早落地,持续为企业营造高效优质绿色的发展环境。本章共11个案例,主要包括:各级有关部门加强要素配置,提高生态环境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效率,首发辐射安全许可证电子证照,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时限、要件全国领先;青岛即墨区强化“三线一单”引领,助推热镀锌行业转型升级;创新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登记“零跑腿”高效便捷服务,节省企业办事成本等方面的做法。

  第六章,抓企业治污,提高绿色发展效率。在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我省涌现出一大批主动担起环境治理主体责任,坚定走节能减排、低碳发展之路,以高标准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企业,为全省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本章共13个案例,主要包括:东明石化、通用东岳等积极探索VOCs治理等先进技术,果断淘汰工艺落后、能耗较高的生产线,推动企业跨越式发展;华泰集团等加大环境治理投入,将环境治理创新举措贯穿生产始终,降低污染排放,减少物料损耗,创造出新的经济效益;华鲁集团等以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严格管理推进节能减排,高端化工板块企业被评为国家环保绩效A级企业,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等方面的做法。

  第七章,抓问题整治,共享绿色发展成效。我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着力整治人民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改善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中欧体育。本章共18个案例,主要包括:南四湖开展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水质连续18年持续改善;交通运输部门实现“船-港-城”全链条监管,推动港口绿色发展;马踏湖流域构建覆盖城乡的全域生态水系,被评选为全国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第1名;威海市通过“无废城市”建设,带动商贸流通绿色发展;济南、临沂、德州等地积极构建智慧环保监管体系、多领域立体化的综合防控体系,提高问题整治的科学性、有效性等方面的做法。

  第八章,抓环境安全,筑牢绿色发展底线。经济要保持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抓好环境安全,筑牢绿色发展底线个案例,主要包括:我省全面完成化工园区有毒有害气体环境风险预警体系建设,实现对环境质量、污染源风险实时监控与动态跟踪,提升园区环境安全,保障园区高质量发展;威海华夏城等地通过废弃矿坑矿山修复治理将荒山秃岭变成生态优美的风景区,在筑牢生态环境安全屏障的同时增加群众收入;山东鲁抗、济宁海螺等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装备,解决危废无害化处置难题,筑牢环境安全防线等方面的做法。

  以上是对“抓环保 促发展”100个典型案例的简要介绍,相关案例将印发各地借鉴学习,并将在山东环境网站陆续发布,请大家广泛报道、深入宣传,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统筹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浓厚氛围。

  中国环境报记者:生态环保产业是统筹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请问,我省在培育壮大生态环保产业方面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

  生态环保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生态环保产业,既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也是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保产业发展,坚持市场导向、强化机制保障、推动创新发展,主要采取了以下四个方面的举措。

  第一,强化顶层设计,构建生态环保产业推进体系。将发展壮大生态环保产业纳入《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建立生态环保产业统计调查制度,制定印发《关于支持发展环保产业的若干措施》《山东省“十四五”生态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我省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成立山东省环保发展集团,打造我省生态环保产业龙头骨干企业。

  第二,完善政策措施,助力生态环保产业发展。在《落实“六稳”“六保”促进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第四批)》《2022年“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第一批)》中,明确了支持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对相关试点示范给予财政奖补,目前已发放财政奖补资金1360万元。制定出台《关于金融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这是全国首个专门针对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的省级金融支持政策,从建立推进机制、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创新金融支持模式等6个方面提出17条具体措施,明确为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环保产业设立100亿元再贷款专项额度和50亿元再贴现专项额度。建立省级环保金融项目库,将入库项目定期推送给金融机构予以融资支持。将参加生态环保产业统计调查的3000余家环保企业全部纳入金融辅导,符合条件的享受相应利率、期限等优惠政策,已为有融资需求的环保企业融资20多亿元。

  第三,创新环境治理模式,激发生态环保产业增长活力。组织开展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环保管家、“环境医院”、EOD模式等试点,不断提升环境治理市场化、专业化水平。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开展整体清洁生产审核试点,每年下达全省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计划,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已连续3年超过1000家,推动企业每年投入60亿元以上的资金用于清洁生产改造。深入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印发《关于深入推进生态工业园区的若干措施》,研究提出6方面17条措施,对新命名的生态工业园区最高给予300万元奖补,推动园区环保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能源梯级利用、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安全处置,加快释放生态环保产业市场需求。

  第四,加强科技支撑,推进生态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将污染防治技术集成及装备等领域重大项目纳入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实施重点项目技术突破。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提升生态环保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发布山东省绿色低碳技术成果目录和生态环保领域技术创新需求目录,推进生态环境领域技术成果供需对接,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应用。自2004年起,先后举办8届生态山东建设高层论坛暨绿色产业国际博览会,推广山东优势技术。

  据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统计,2020年我省环保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一,环保产业产值居全国第五,比上年度提升9个位次,生态环保产业已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下一步,我省将继续全力推进生态环保产业发展,力争把生态环保产业打造成为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柱产业。

  中国新闻社记者:“抓环保 促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推动,请问近年来,财政部门在支持生态环保方面有哪些具体的政策措施?

  近年来,省财政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美丽山东建设的部署要求,把支持生态环保作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坚持资金投入和机制创新双向发力,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2020年以来,省财政统筹资金504.17亿元,推动开展“四减四增”行动,支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实施海洋、湿地、矿山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推动农村环境整治和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支持节能减排,保障污染防治和生态文明建设重点任务落实。

  在环保领域实施“大专项+任务清单”机制,以任务清单为引领,以重点项目为支撑,统筹资金设立“环境保护”大专项,实现预算指标和任务清单同步下达、上级资金和市县资金统筹使用、预算执行和项目建设统一管理,增强基层资金使用自主权,提高财政资金效益。

  二、持续深化财政机制创新。一是建立健全“1+8”生态文明建设财政奖补机制,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调节资金收缴返还、节能减排奖惩和空气、水、森林、海洋等生态补偿,推动实现全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全覆盖,通过将环境治理成效与经济利益挂钩,激励引导各地落实生态环保责任。二是在全国率先建立财政涉企资金“绿色门槛”制度,按照与绿色发展的相关性,将节能、排污指标优于国家和地方标准,符合绿色发展和新旧动能转换要求等7类企业,列入财政优先支持范围;将节能、排污指标达不到国家和地方标准,不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等6类企业,确定为财政不予支持范围,引导企业走高质量、低污染的绿色发展之路。三是建立生态文明强县财政激励机制中欧体育,出台对“环保管家”“环境医院”、农林废弃物和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示范、整体清洁生产集群审核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奖补政策,助推生态环保事业良性发展。

  三、强化财税优惠政策落实。一是加大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节能节水等税费优惠政策宣传推介力度,持续推动惠企政策有效执行,促进环保产业加快发展。二是推行绿色政府采购政策,对纳入节能产品清单的产品进行强制采购,鼓励部门单位优先采购纳入环境标志产品清单的产品。2021年全省优先采购环保产品、强制和优先采购节能节水产品分别占同类产品采购总额的67.68%和87.64%,同比提高1.4和34.14个百分点。三是分期注资3亿元,支持组建省环保发展集团,积极培育打造我省环保产业龙头企业。

  四、引导社会资本支持环保发展。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基金撬动作用,用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环保领域。截至目前,新旧动能转换基金累计投资绿色低碳相关项目306个,投资金额380.3亿元,带动社会资本投融资1364亿元;纳入国家PPP项目管理库的生态环保类项目55个,投资额528亿元,带动社会资本投资482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政策创新和资金统筹,引导撬动各方力量投入生态环保事业,为促进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财政力量。

  大众日报记者:请问省工商联郭建礼副主席,《打造黄河生态大会品牌 整合商会资源 深入推进“搭桥铺路”工程》案例里提到,山东省工商联牵头成立了沿黄九省(自治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工商联(总商会)联盟等组织,汇聚更多商会力量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能不能把这方面情况向大家具体介绍一下?

  去年9月16日,第二届黄河生态大会在济南成功举办。大会以“生态黄河低碳发展”为主题,由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主办,济南市人民政府、山东省工商业联合会、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山东社会科学院承办。时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谢经荣,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国家核安全局局长叶民出席并讲话,时任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书坚出席并致辞。会上,我会以习生态文明思想和习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围绕支持服务民营企业绿色发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发挥优势,主动作为,牵头青海、四川、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南、山东等沿黄九省区工商联及有关商会组织,成立了沿黄九省(自治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工商联(总商会)联盟、生态环保产业商(协)会联盟和地理标志协会联盟,我会代表沿黄九省区宣读了《沿黄九省(自治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工商联(总商会)联盟行动计划倡议书》。目的就是凝聚各方力量,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共同推动沿黄九省区工商联、商会、民营企业的交流合作,共享资源、共拓市场、共融发展。目前,联盟正在积极搭建生态保护、经贸合作、科技创新、信息共享、产业协同、乡村振兴“六大协同服务平台”,助推九省区经济社会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合作发展。下一步,各省区工商联和有关商会组织将更加自觉服从、融入、服务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紧跟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在整合的大平台上放开手脚、大胆创新,创造工作特色,打造工作品牌,为联盟持续发展注入活力和动能,以实际行动书写无愧于祖国、无愧于时代的绚丽篇章,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齐鲁晚报记者:请介绍一下今年以来省工信厅在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我们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坚持管发展、管生产、管行业必须管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坚决淘汰落后动能、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努力实现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一是做好“去”的文章,统筹推进“去降补”,坚持压旧上新、压小上大、压低上高、压散上整的“四压四上”。完成740万吨炼油产能的平稳退出。二是做好“提”的文章,实施工业技改提级2022年行动计划,今年上半年,我们聚焦化工、机械、冶金、建材、纺织、食品等优势产业,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工业技改项目8000余个。截至目前,累计培育国家绿色工厂223家、绿色设计产品313种、绿色工业园区13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8家,创建省级绿色工厂202家。三是做好“增”的文章,聚焦“十强”现代优势产业集群,实施链长制工作机制,加快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努力培育形成新的产业增长极。今年1-5月,全省信息技术产业实现营收5209.77亿元,同比增长17.98%。全省规模以上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今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236亿元、增加值594.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9%和21.4%。

  我们坚决将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牢牢扛在肩上,加快构筑现代产业体系,深入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大力培育优良的产业生态,今年1-5月份全省累计工业增加值增速4.5%,高于全国1.2个百分点,呈现出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

  山东广播电视台新闻联播记者:华鲁集团作为聚焦“高端化工、生物医药、生态环保”主业的省属企业,是如何做到既抓生态环保,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

  近年来,华鲁集团深入贯彻落实习生态文明思想,把抓好生态环保作为企业的使命担当,也作为保障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工程”,始终牢牢抓在手上。我们在不断加强项目建设的同时,持续加大环保投入,近三年投入已达16.26亿元,生产园区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高强度的环保投入,不但没有拖累企业发展,反而增强了企业整体竞争力,推动了集团高质量发展跨越式提升,集团利润总额由2019年的30亿级,提升至2021年90亿级,总资产报酬率达20.7%,净资产收益率达27.2%,连续三年位居省属企业首位。今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0%以上,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利润总额在去年增长234%的基础上再创历史新高,首次突破50亿元大关,全面实现“稳增长”目标和“双过半”任务,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互融互促。

  我们重点实施了“源头防治、节能降碳、深度减排、变废为宝、做强服务”五位一体的措施:

  一是坚持源头防治,确保新项目环保领先。集团主业中的医药、化工环保要求非常高。我们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布局,环保不领先的项目一个不投。集团投资建设的绿色化工新材料、现代医药国际合作中心等13个重大项目,全部列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优选项目或省重点项目,为健康绿色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是坚持节能降碳,实现能效持续领跑。2021年,集团节能量超过30万吨标煤,华鲁恒升连续8年获评“能效领跑者”,吨氨煤耗同比下降1.8%,创历史最好水平。医药板块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万元营业收入综合能耗,同比分别下降18.7%、13.5%。

  三是坚持科学防治,实施污染物深度减排。投资近亿元,建成“实时监控、预防预警、应急响应、指挥调度、辅助决策、统计分析”多功能环境安全综合应急管控平台。投资2亿元对中水回用、污水处理等设施提升改造。投资1亿元,购置环保检测仪器设备,具备省内领先中欧体育、国内一流的环境检测能力。投资8000万元,升级废气治理设施,年减排二氧化硫1200吨、氮氧化物680吨、颗粒物330吨,VOCs的排放浓度远低于行业管控限值。土壤修复技术领先,服务合同超5亿元。

  四是坚持资源化利用,实现变废为宝。华鲁恒升实施了煤基固废综合利用项目,年消耗煤灰近13.6万吨。鲁抗医药菌渣堆肥资源化项目年可实现菌渣资源化处理湿菌渣8万吨,肥料产量近5万吨。

  五是坚持做强环保主业,服务全省生态环保大局。华鲁旗下的山东省环科院作为省内环保龙头企业,在环境咨询、环境检测和生态修复与治理方面具有深厚实力,业务覆盖全省并延伸到黄河全流域,承担了多个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的环评工作,以“马踏湖人工湿地系列项目”为代表的人工湿地建设技术全国领先,该项目入选了中组部“攻坚克难典型案例”,打造了水生态治理的“山东样板”。最近,省环科院又牵头成立了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社会治理创新研究院和山东省绿色产业与环境安全创新创业共同体,深度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全省生态环保大局。华鲁集团举集团之力做强环保板块,省环科院目前正按照集团确定的“事改企、混合所有制改革、IPO上市”三步走的战略,快马加鞭冲上市,力争成为山东国资环保“第一股”。

  下步,华鲁集团将全面贯彻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更好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再接再厉,再攀高峰,勇做“走在前、开新局”先锋,为山东生态文明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华鲁力量。

  山东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记者:近年来,我国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方面进行了很多探索,其中,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便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创新。请问,我省在推进EOD模式方面进展如何?

  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是当前环境治理的一种创新性发展模式和项目组织实施方式,这种模式以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为基础,以特色产业运营为支撑,推动公益性强、收益差的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收益较好的关联产业项目有效融合一体化实施,肥瘦搭配组合开发,从而实现关联产业反哺生态环境治理,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又促进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将生态环境治理带来的经济价值内部化。EOD模式充分体现了习生态文明思想,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有效路径,是统筹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

  我省对EOD模式高度重视,采取一系列措施,着力推动这一模式在山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2020年9月,国家启动EOD模式试点后,我省参照国家模式,由省生态环境厅、省发展改革委、国家开发银行山东省分行联合开展了省级模式试点。成立技术指导团队,对于符合EOD模式要求、有试点申报意向的项目,主动靠前服务、开展政策解读和技术指导,全力保障试点项目落地落实。在试点类型方面,既有峡山、乐陵等全域推进模式,也有日照水库、龙口北河等重点推进模式,还有博兴生态农业、水发七彩农庄等特色发展模式,涵盖多要素、多领域、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框架已基本形成。

  二是强化政策支持。我省将推行EOD模式的有关要求纳入《关于支持发展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山东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有关文件中,注重把试点工作与环境管理、环保产业发展、绿色金融政策等密切衔接,形成政策合力,着力推进EOD模式施行。在省政府印发的《落实“六稳”“六保”促进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第四批)》中,明确提出对EOD模式试点予以金融支持。前期,我们已将国家级和省级EOD模式试点项目全部纳入省环保金融项目库,并通过人民银行济南分行推送给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共同支持的格局基本形成。

  三是强化示范引导。将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作为EOD模式试点开展的先决条件,加严要求、提高标准,充分发挥EOD模式试点项目的引领示范作用。同时,注重加强公众对EOD模式的认识,先后在《中国环境报》和《环境经济》作专题报道,宣传EOD模式理念,展现我省EOD模式实施成效,鼓励引导各级政府利用EOD模式破解生态环境治理难题。

  目前,全省已有国家级EOD模式试点项目5个和省级试点项目4个,项目总投资达到330亿元以上,相关工作得到生态环境部的充分认可,在全国环境治理模式创新培训会上作典型发言。经过2年的探索实践,EOD模式在山东取得明显进展,首批国家级试点项目已全面开展,其余项目第一批工程也已启动。去年获批国家级EOD模式试点的日照水库项目,国开行授信4.7亿元,第一批1亿元贷款已拨付到位,目前已完成投资2.7亿元,开展了三庄河河口湿地项目、生态保护屏障项目、有机农业种植项目、水生态生物修复等4个工程项目建设,日照水库顺利入选生态环境部主办的“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下一步,我省将继续深入开展EOD模式试点,加快推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努力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记者提问就到这里。大家如有其他需要采访的内容,请联系省生态环境保护宣教中心张素华,联系电线。